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中華民族自古對浩瀚宇宙充滿向往。從“嫦娥”奔月到“天問”問天,古人對深空的求索,如今都已變成現實。
深空探測成為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十四五”期間,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深空探測步履鏗鏘,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嫦娥五號”采集而來的月壤,開啟月球科學研究新紀元;“嫦娥六號”創月背采樣壯舉,填補月球探測領域空白;“祝融號”火星車巡弋紅色星球,邁出星際探索堅實步伐;此時此刻,“天問二號”正向著小行星奔去……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與嫦娥六號探測器組合體轉運(宿東 攝)
五載攻堅,碩果盈枝。作為我國航天強國建設主力軍和航天產業發展主導力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自主創新為核心引擎,在浩瀚宇宙的探索征程中勇擔使命,承擔了我國探月、探火和小行星探測所使用的探測器、巡視器、中繼星,以及所使用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研制,為我國深空探測注入強勁動力,助推中國航天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乘勢而上、再創輝煌。
嫦娥探月兩次采得月壤歸攀登探月新高峰
“黨中央決策實施探月工程,圓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飛天攬月之夢。”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映照著中國人的千年憧憬。
2020年12月,由航天科技集團研制的“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標志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十四五”期間,針對月壤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自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科學研究開展以來,研究成果不斷拓展了人類對月球起源與演化的認知:發現天然玻璃纖維,為月球基地的建材研發提供新方向;刷新了人類對月球火山活動持續時間的認知,助力解析月球熱演化歷史;發現新礦物“嫦娥石”,讓我國躋身月球新礦物發現國之列……
在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的基礎上,我國很快展開月背采樣之旅。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搭乘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向著月球背面進發;53天后,攜1935.3克珍貴樣品歸來,完成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的壯舉,鑄就探月工程重要里程碑。

嫦娥六號返回器著陸(宿東 攝)
我國探月工程六戰六捷、連戰連捷,科研人員鑄就的探月精神,正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進一步增強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力量。”

月背上的嫦娥六號探測器
“未來我們要以更加飽滿的干勁,投入后續深空探測任務中。一步一個腳印,以實際行動踐行探月精神,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為人類探索更遠的星辰大海,為建設航天強國、建成科技強國作出最大努力。”航天科技集團嫦娥六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張高表示。
“天問”問天從火星到小行星星際探索再跨越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對宇宙本源的追問,在華夏兒女的心中從未褪色。千年以后,航天人以“天問”命名的探測器飛向深空——從“天問一號”到“天問二號”,古人和今人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2021年2月10日,經歷202天、4.75億千米的地火轉移飛行,天問一號探測器與火星交會并成功實施制動捕獲,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
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成功;
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安全駛離著陸平臺,在火星留下了“中”字車轍,用中國人的獨特印記成功打卡火星表面。

天問一號探測器“著巡合影”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電中指出,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邁出了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展。
“祝融號”火星車用90個火星日完成既定探測任務。此后,還與“天問一號”攜手安全度過首次日凌考驗,保障了通信的穩定暢通。

天問一號探測器(環繞器)與火星“合影”
2022年5月,科研團隊基于“祝融號”火星車的探測數據,在著陸區(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廣泛區域)發現了可利用水,為未來載人火星探測的原位資源利用提供關鍵線索。登陸火星一年間,天問一號探測器環繞器和“祝融號”火星車累計獲取約940GB原始科學數據,為人類深入認知火星作出了中國貢獻。
“我們一步跨越發展,既有國家科技實力作為我們的底氣,也需要敢為人先的勇氣,當然也離不開艱苦卓絕的技術攻關。”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坦言。
2025年5月29日,天問二號探測器啟航,開始我國首次小行星探測與采樣返回任務。在這項將持續近10年的任務中,我國計劃對小行星2016HO3、主帶彗星311P進行探測,采集到的樣品將幫助人類深化對小行星與太陽系早期形成和演化的認識。

天問二號探測器示意動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載人登月一系列試驗順利推進夯實我國載人登月根基
當前,我國已經明確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月球探測即將迎來歷史性時刻。航天科技集團使命艱巨——負責載人登月工程所使用的火箭、飛船和著陸器等研制工作。
“十四五”時期,航天科技集團聚焦載人登月,以關鍵技術攻關為牽引,推動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研制工作取得多項重要突破,為后續任務開展筑牢堅實基礎。
作為載人月球探測的核心載人飛行器,夢舟載人飛船的可靠性關乎著任務成敗。2025年6月17日,夢舟載人飛船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從逃逸發動機精準點火到返回艙平穩著陸,飛船逃逸系統及相關系統全程穩定運行,經受住了一次綜合“大考”,為后續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攬月月面著陸器承擔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使命——既要將航天員安全送達月球表面,更要在月面任務結束后精準完成起飛,助力航天員重返環月軌道。8月6日,攬月月面著陸器著陸起飛綜合驗證試驗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為航天員踏上月球奠定了關鍵技術基礎。

攬月月面著陸器著陸起飛綜合驗證試驗(宿東 攝)
集團公司正在攻關研制的長征十號系列運載火箭將應用于載人月球探測任務中。8月15日,長征十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系留點火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僅時隔28天,9月12日,第二次系留點火試驗也順利實施,按計劃完成了全部預定系留點火試驗。兩次試驗全面檢驗了火箭一級七機動力系統性能和回收段工作程序設計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標志著長征十號系列運載火箭初樣研制工作取得階段性突破。
望月千年,行則將至。從“夢舟”的平穩著陸,到“攬月”的順利升降,再到“長十”的穩健點火,通往月球的每一步都浸透著航天人精益求精的匠心,我國載人登月之路未來可期。
站在新的起點,航天科技集團將始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履行強國強軍強企使命責任,聚焦月球探測、行星探測以及運載技術等關鍵領域,以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向著更遙遠的宇宙深空持續邁進,書寫中國深空探測事業的新篇章。
(圖片除署名外來源:國家航天局 文/王樂天)